开发区(包括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是改革发展和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我省“十四五”时期“一二三四”发展总体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加强统筹规划,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运营水平,主攻首位产业,推动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区,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企业户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到2025年,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均达到90%左右,初步建成千亿级开发区5个、五百亿级开发区10个、百亿级开发区40个。
三、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定位
(一)坚持规划引领。开发区要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突出生产功能,科学合理做好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在规划编制时,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用地外,原则上开发区工业用地应占建设用地70%左右,已经建成区或情况特殊的开发区,可在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完善规划。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采用“一区多园”建设模式。健全开发区规划分级审核机制,及时调整优化不合理的各类规划。
(二)坚持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充分发挥开发区集聚效应,除对资源、环境、地质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原则上新办工业企业都要集中到开发区。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外安排新增工业用地,确需安排的重大工业项目,须科学论证。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存量工业企业进园,但不得搞“一刀切”。
(三)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开发区。规范有序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和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调规扩区,适当整合区位邻近、产业趋同的开发区。支持经济综合实力强、发展质量高的省级开发区按规定程序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鼓励特色工业园区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位于中心城区、工业占比低的开发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清理、整合或撤销小、散、弱的各类开发区。严防脱离实际、不顾条件、不经批准违规兴办各类开发区。
四、合理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四)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防止过度超前、过度投资、过度负债。大力推进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污水收集处理、金属表面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及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完善基站、光纤、宽带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开发区。
(五)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城区融合发展。促进开发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将开发区生活设施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推动开发区与临近城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合理规划、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实现以工兴城、产城互动。
(六)优化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开发区对外交通连接,逐步打通和完善开发区到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支持开发区配套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有条件的开发区积极打造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试验检测、成果中试、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七)着力打造首位产业。开发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确定发展方向,主攻1个首位产业,培育2至3个潜力产业,走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道路。实施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制定并发布首位产业指导目录,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八)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聚焦首位产业,建立开发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积极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
(九)积极培育产业链条。聚焦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制定产业链图,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开发区产业链横向、纵向协作配套,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开发区,延伸发展配套产业,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链配套本地化,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六、围绕项目带动强化招商引资
(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地方党委、政府和开发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高度重视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十四五”期间,每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增五十亿级项目5个以上,每个省级开发区新增二十亿级项目5个以上。
(十一)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开发区结合自身承载能力和财力条件,梳理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明确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幅度、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防止不计成本、血拼式招商,避免开发区之间恶性竞争。地方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要守约重诺,认真履行招商引资协议或合同,杜绝“新官不理旧账”。
(十二)注重招商引资实效。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机制。新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或合同需明确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值、容积率等具体指标。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以项目建设实际投入资金统计招商引资指标数据,对重大签约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入园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七、大力提高土地和标准厂房利用效率
(十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坚持“亩产论英雄”,分类制定开发区亩均投入产出标准,健全亩均税收、亩均工业产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别达到500万元/亩、300万元/亩以上。
(十四)管好用好标准厂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合理规划、有序适度建设标准厂房。支持中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购买土地、自行建造厂房。全面深入开展闲置厂房和“僵尸企业”清理工作,有效盘活闲置资产。
(十五)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开发区要通过科学运营土地和标准厂房做实有效资产,提高资金周转率,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造血功能,推动滚动开发。充分利用标准厂房地下空间,提升综合效益。
八、强化要素保障,打造“放管服”示范窗口
(十六)优化资源配置。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工业项目用地使用计划指标应保尽保,优先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需求。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等资金投放重点向开发区工业企业和项目倾斜。加强政银企互动合作,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强开发区水、电、热、气等保障,切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十七)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深化开发区“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重大项目签约、注册、开工、投产、运营全程领办代办,对一般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有效精简流程、压缩时限,推行集中审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逐步推行“施工图联合图审”“竣工测验合一”,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力争“办事不出园”。
九、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工业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开发区改革发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州)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稳妥剥离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规范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选配懂经济、懂工业、懂招商、懂市场运作的精兵强将充实开发区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
(十九)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完善开发区“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开发区运营公司要坚持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立足于做大做强,增强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和再发展能力,有效利用和盘活开发区各类资产资源。开发区产生的财力收入,原则上市、县两级留存部分全部用于开发区发展。开发区运营公司不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强化风险管控,防范化解债务、安全、环境、廉政等风险。
(二十)加强考核评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会同有关单位,科学制定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对开发区实施统一考核评价。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实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项目和资金向考核优秀的开发区倾斜,对年度考核较差的开发区予以通报批评,连续考核居末位的开发区予以撤销。
来源:招商网络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名单(第四批)的通知
2020-12-31贵州发改委关于全力支持服务业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疫情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0-02-09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企业加快生产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0-02-08贵州省税务局关于暂停线下办税服务全面推行“不见面”办税服务的通告
2020-02-02贵州省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提倡网上办税缴费的服务提示
2020-01-27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加快推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0-01-17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促进贵州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
2020-01-09